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研究生培养

【春燕在行动】之看望袁亮老师人物篇-研究生活动

发布日期::2014-02-11 字号调整 14px 浏览次数(

115日这个冷冬的早晨,来自我校医学部和数学学院的四位留校同学开始了春燕行动。我们在来到西二旗智学苑小区,三栋二十余层高的淡粉色住宅里居住的大部分都是北大退休或在职的职工。穿过走道,来到位于一层的袁亮老师家,敲开门,我们顿时感到明亮和温暖。

距离新春还有15天,袁亮老师家里简单的布置已经显得很有年味。袁老师的儿媳招呼我们坐下,并拉起家常,原来这是第一次有春燕行动的同学到来探访。袁亮老师已是八十高寿,由于腿不好,坚持每天清早骑自行车代步到西二旗附近运动身体。9点刚过半,袁亮老师便如常回来了,老人家看起来很健壮挺拔,声音也洪亮,手里还提着在市集买的食材。

袁亮老师坐在客厅中央与我们对面而坐,问及我们一些学校的情况后,便把他工作五十多年来的一些故事娓娓道来。袁老是我校会议中心的老职工,自13岁随舅舅拜师学徒,一直从事技术的工作。他当过临时工,在北航工作一段时间后,在1957年初进入我校工作直至1994年退休。袁老曾在原校仪器制造厂、勺园等部门服务,并以其扎实的功夫和精湛的技艺协助过物理、地质、环境等院系学科在仪器制造、维修、仿制上攻克难题。而每一次攻克,在袁老眼中是兴趣,是尽自身工作本份;在学科的发展上,一些突破的确是帮助攻克了技术难题,推动学科发展;在我们年轻的学子看来,都是一个个紧张而精彩的故事。

50年代,袁老参与仿制第一台“维森堡”相机,用于探测研究金属结构。当时不仅北大没有这部仪器,连全国都没有。为了学科的发展,国家花费15万从社会主义国家买回来一台,由北大的技术工人负责测绘,袁亮老师负责制造。凭借袁老扎实的功底和钻研,制造出全国第一台该类仿制仪器,并由北京大学提供给全国使用。1958年,国家向苏联学习,袁老参与制造高真空仪,后来还参与X射线衍射仪的制造。

参加过各类仪器的制造,袁老的精湛技术在北大校园里小有名气。有一次,一位地质系老师找到袁老希望帮助他改造一个流量计,问看看有兴趣吗?当时那个流量计由北京工学院(现北京工业大学)制造,但打压时老漏,影响实验进行。袁老师经过仔细观察,终于发现问题所在。他只在流量计上多挖一个道沟,就把漏气的问题解决了,老人家还笑道,前后只花了一个小时。后来袁老还受地质系老师的邀请,参与的高压泵的制造。还有一次,力学系的老师请袁老为他实验室的风洞的问题提供意见,目前该设备据说仍安置在学校的最西边小楼里。

一次袁老接到一个任务,制造能打一千公斤的固塞泵。当时没有图纸,只能从上海买,而且不好做。从1973年到84年十年间,换了三批人都没有造成功,仪器上不了压,负责的老师实验做不出来干着急。他找到袁老,问是否有兴趣的帮他看看。袁老说道,当时跟这位老师讲“弄好了您别高兴,弄不好我水平有限。”就这样朴实有话说在前的袁老师,最后还是帮忙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在工作的五十多年间,袁老参与过北大力学,光学,物理,地质等学系的技术支持。从1954年接受四人参加的20天紧急任务,到因为技术过硬被派请到旅顺港为部队工作。这些往事在袁老师的口中道来仍然清晰,历历在目。用袁老的话来说:“干的活,永远都忘不了。”

袁老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带了很多徒弟,从来不保守。他自身也非常上进,虽然只读过私塾、做过学徒,但袁老师还是自学考上中级职称,并且曾有几项技术在北京市技术交流站存档。在袁老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他的刻苦钻研、敢于创新,还有他对于自己专业的兴趣热爱和淳朴的坚守。这位乐观的老人家同样热爱生活,耄耋之年的他懂得养生,每天坚持晨练,睡子午觉,喝百花茶。交谈之下我们还得知,袁老师的儿子同样就职于北大,如今正为给我们学生宿舍在冬日里稳定供暖服务着。

正是这样一代代北大人朴素而坚守的传承,让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变得便捷、舒心。如同冬日的阳光,无言的温暖;像树上的那片叶,我们不曾留意,却共同构筑着我们对于燕园的印象。大爱北大,愿春雏将更多燕园的故事拾起,以细诉,温暖人心。

 

2014130

春燕行动第二小组成员:

蔡旖斐,周双,雷燕军,田文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