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研究机构 > 研究所 > 泌尿外科研究所

泌尿外科研究所简介

发布日期::2020-11-02 字号调整 14px 浏览次数(

泌尿外科研究所简介(图1)

名誉所长  蔡志明

博士,美国医学与工程科学院院士、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深圳市“市长奖”获得者,国家级领军人才,鹏城杰出人才,现任深圳市医学会会长

我国资深的医院管理专家和泌尿生殖医学专家

 

泌尿外科研究所简介(图2) 

顾问  金杰

博士,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主任助理,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名誉所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主任医师,泌尿外科专家

现任中国医促会医疗质量控制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理事

 

图片1.jpg

所长  毕良宽

博士,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泌尿外科主任

 

泌尿外科研究所简介(图4)

共同所长  张骞

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医学部医院管理处处长

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微创学组委员

国家卫计委泌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专家组委员,中国医促会腔镜内镜分会常委。

 

简介

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由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泌尿外科和男性生殖与遗传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两部分组成,于2008年126日挂牌成立。研究所现有病床85张,医护人员38名,其中主任医师6名、副主任医师5名、主治医师5名,医疗设备1250万元,近三年来,年均门诊量8.0万人次以上,年均出院病人近3000人次、年均手术量近2000台次。

研究所为教育部重点学科、广东省重点医学专科、卫生部泌尿外科医师内镜培训基地,北京大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北京大学、安徽医科大学、汕头大学医学院、广州医科大学硕士学位授予点。现有博士生研究生导师1名、硕士生研究生导师5名,在站博士后1名,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12名。实验室成立于2001年,2006年入选深圳市男性生殖与遗传重点实验室,2008年入选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目前,实验室面积为1000平方米,拥有1200万元的科研设备;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5名,其中高级职称3名,中级职称7名,初级职称5名。

近十年来,研究所在精子发生的基因表达与调节、男性不育症的分子机理和泌尿恶性肿瘤的基因组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承担各级科研项目80余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子课题3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4项;共发表SCI论文150余篇,部分论文发表在Cell,Nature GeneticsNature BiotechnologyEuropean UrologyMolecular CancerPLoS GeneticsFASEB JournalBiology of ReproductionHuman Reproduction和Molecular Human Reproduction等国际知名期刊;主编学术专著1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各级科研成果奖11项,其中“泌尿系统肿瘤的基因组学研究及其转化应用”获2014年深圳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2015年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医院泌尿外科科技影响力评价报告》显示,泌尿外科研究所连续四年列入全国50强行列。

主要研究方向及学术成果

1、泌尿系统肿瘤的基因组学研究及其转化应用

近十年来,本研究所联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采用大规模测序等技术,探讨泌尿系统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取得显著成绩:1)发现8个染色质重塑相关基因(UTXMLL/MLL3CREBBP/EP300NCOR1ARID1ACHD6)在膀胱癌组织中的突变率高达59%2)发现TERT基因在膀胱癌组织中突变率高达56%3)发现泛素介导的蛋白酶降解通路(UMPP)相关基因在肾细胞癌组织中突变率高达50%4)在世界上首次报道单细胞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发现肾细胞癌发生的多克隆起源特征,为解释肾细胞癌放化疗耐受提供了直接的理论证据,并从单细胞水平为肾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更为精准的遗传突变信息;5)研发出膀胱癌尿液高通量诊断新技术,单次可筛查万例标本,其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达到90%以上;据此启动“全球百万例膀胱癌高危人群筛查”多中心合作项目。

该项目共发表SCI论文57篇,包括Cell,Nature Genetics和European Urology等国际知名期刊,SCI它引总次数达3000次以上,单篇论文最高引用484次。相关研究成果获2014年深圳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2015年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

2、生精障碍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男性不育症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重大疾病。少精、弱精和无精子症是导致男性不育症的主要原因。随着辅助生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少精或弱精所致的男性不育已基本解决,而原发性非梗阻型无精子症(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NOA)就成为生殖医学研究的世界性难题。近十年来,本研究所 对精子发生和生精障碍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行系统研究,取得显著进展:1)发现8个表观遗传调控相关基因(BRWD1,DNMT1,DNMT3B,NSUN3,RNF17,UBR2,USP1和USP26)在NOA患者的高频突变;2)发现5个与NOA发生密切相关的重要基因(HSF2、WT1、UBE2B、USP26和DAX-1);3)发现4个雄激素受体的靶基因(UBE2B,HSF1,SRSF4,PRMT6);4)发现3个调控精子形态的新基因(Fam170b,Spata46,Ccdc62)。

本项目共发表SCI论文45篇,20篇代表性SCI论文他引99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该项目获得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子课题1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相关研究成果获2019年深圳市自然科学二等奖。